-
2200年未改名的阳山,GDP却只占清远第六。
数据先说话:145.23亿元、69.97万游客、4.93亿元收入。
数字小,但增速快,这才是看点。
故事倒带。
战国阳禺国、秦关、汉县,一路把名字刻到今天。
历史够厚,却没能直接变现。
原因?
山多、人散、交通曾卡脖子。
清连、广连高速一通,160公里到广州,时间成本腰斩,游客和冷链货车一起涌进来。
观点来了:阳山缺的从来不是文化厚度,而是把文化变现金的接口。
森林68.5%覆盖率,等于天然空调房;490万立方米活立木,是绿色银行。
关键在怎么把树影、古道、瑶寨编织成可消费的场景。
农业+旅游+文化,三条跑道并排,谁先抢到周末经济,谁就领跑。
145亿只是起跑线。
下一步,看阳山是把千年招牌继续挂在墙上,还是把它变成门票、民宿、文创和预制菜。
读者觉得,老县名还能玩出什么新花样?举报